填 写 要 求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报内容填写。
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签字。
“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建设学校盖章。
1.课程负责人情况
基本情况 | 原课程负责人 | 性 别 | 出生年月 | |||
最终学历 | 专业技术职务 | |||||
学 位 | 行政职务 | |||||
现课程负责人 | 黄树林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53.3 |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专业技术职务 | 教授/研究员 | |||
学 位 | 硕士 | 行政职务 | 二级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 | |||
所在院系 | 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 | |||||
通信地址(邮编) | 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广东药学院生科院(510006) | |||||
研究方向 | 基因药物与免疫调控 | |||||
负责人更换原因 | ||||||
教学情况 | 现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学生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获奖教材(不超过五项):
一、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 作为课程的负责人,一直致力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建设,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带领教学团队积极申报并于2011年4月成功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课题负责人除了对本课程建设进行总体把控之外,还承担了“绪论”“肿瘤与癌症”“基因治疗”等板块理论知识的讲授(课堂教学),现场参加学生报告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参与学生项目的审核和检查并辅导答疑。
二、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 分子生物学 本科专业必修课 6学时/周 5届共940人 [2] 基因工程 研究生专业课程 3学时/周 5届共152人 [3] 免疫学 本科专业必修课 4学时/周 3届共564人 [4] 肿瘤生物学 本科专业选修课 3学时/周 2届共264人 [5] 免疫生化技术 研究生专业课程 3学时/周 2届共61人
三、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工作 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同时要求学生选题与学院科研及企业的研究生产实际结合。近五年共指导二十多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从立项到中期考核以及论文撰写与修改都层层把关,包括中期考核不符合专业要求,实习生招回学校研究所进行毕业论文的实习。在实习阶段,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根据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企业发展中对人才需求的现状进一步规划学生实习教学内容,使我们对毕业生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毕业生的质量获得了社会上广泛认可,广东地区诸多知名生物技术企业如华大基因、深圳光明等都主动招聘我院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也进行了严格细致的指导,选取部分优秀毕业论文进行发表,发表论文总数超过毕业论文总数的10%,其中大部分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并组织部分学生在学术论文交流会演讲论文,其中一篇论文获得第十届《中国免疫学杂志》优秀论文奖。 2.指导学生“创新班”学习工作 以教育部“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为基地,2008年开始启动“创新班”培养模式,首先与广东药学院生物制药研究所联合,开设“2.5+1.5”人才培养,并制定了不同专业的创新班人才培养方案。接着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生院洽谈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并于2009年签订培养协议,后制定和论证华大“创新班”人才培养方案,到目前为止共计25人参加了此创新班,而且毕业后大部分被华大接收。其后我院继续推广创新班的适用范围,并与北京鑫诺美迪基因检测公司洽谈,也签订了培养协议,目前我院已有13名优秀学生参加了北京鑫诺美迪基因检测技术有限公司“2.5+1.5” 人才培养创新班
3.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情况 担任《分子生物学》《肿瘤生物学》主讲教师期间,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指定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寻找发现科学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由学生按照国家自然基金格式撰写研究计划,并择优给予资助。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性科研思维能力,同时还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会,对他们的科研写作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近五年来指导资助学生项目50余项。 4.指导本科生科技创新与创业工作 ü 2012年指导“晨曦基因有限公司”“ 素心植物研发与育种有限责任公司”团队参加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获得银奖 ü 2011年指导学生团队课题“缓释型rhBMP-2/CS生物型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活性鉴定”“ 基于甲基营养菌的空气中甲醛进化技术”“ 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调控胞嘧啶脱氨酶的抗肿瘤研究”“ KIR等免疫相关分子对于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 中药钩藤的分子生物学与化学鉴定”“ Na+对幼鼠骨骼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理研究”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三等奖。 ü 2010年指导的“繁薪生物能源有限公司”“ 广东天鸿药业”团队参加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 ü 2010年指导的“植物木槿叶中令头发柔顺成分及除油污作用的探究”团队在广东省第四届生化实验技能大赛中获得铜奖。 ü 2009年指导的学生团队课题“Survivin不同剪接体的细胞定位、相互作用及在凋亡中的作用研究”参加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赛,获得一等奖,随后该项目在全国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赛,获得三等奖; ü 2009年指导的学生课题“粗提取柚子皮或橙皮对泡沫有降解作用的成分”在广东省生化实验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ü 2008年指导“Like果趣有限责任公司”“广州方艾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团队参加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三等奖。 ü 2008年指导“甘草、金银花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比较”团队参加了广东省生化技能试验大赛,获得三等奖。 ü 2008年指导“Hela细胞Survivin克隆及HLA-A2限制性CTL表位预测研究”本科论文被评为“中国免疫学杂志优秀论文” 四、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经费(万元) 起止日期 1.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 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 50万(配50万) 2007.12-2012.12 2.生物技术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150万 2012.6-2015.6 3.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 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 10万 2011.7-2015.7 4.《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 广东省精品课程 10万 2011.4-2015.12 5.生物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 广东省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2万 2010.9-2012.9 6.生物技术特色专业 广东省特色专业项目 30万 2010.9-2014.9 7.生物制药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 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50万(配套75万) 2009
五、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题目 期刊名称、卷次 时间 1.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改革探索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6 2.以科研促教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西北医学教育 2011.6 3.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初探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9 4.生物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医学教育探索 2010.8 5.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的改革与探索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
六、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 获广东省“教学名师”称号,广东省教育厅、人事厅,2008.10 [2] 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广东省教育厅、人事厅,2007.10. [3] 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8年 [4] 广东药学院第九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广东药学院,2008
七、主编的教材 专著/教材名称 期刊名称、卷次/出版社 时间 1.《生物技术制药》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7 2.《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1 3.《医学免疫学(第二版)》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8 4.《生物技术制药》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 5.《分子生态学》 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1.1 | |||||
学术研究 | 现课程负责人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 主持的学术研究课题 项 目 名 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科研经费 本人承担任务 1.广东省生物技术候选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实验室体系建设项目 2012-2015 200万 主持 2.特异性抗肝癌TCR基因药物的研究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 2008-2011 150(配套100万)主持 3.肝癌特异性TCR基因药物 横向项目 2009-2012 500万 主持 4.重组结核分枝杆菌蛋白38KDa皮试注射液生产工艺的建立 横向项目 2008-2009 25万 主持 5.TCR基因转染记忆性T细胞打破肿瘤免疫耐受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1-2008.12 26万 主持
二、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SCI论文) 学术论文名称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时间 署名次序 1.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HLA-A2 -restricted mutated Survivin epitope and induction of specific anti-HCC CTLs that could effectively cross-recognize wild-type Survivin antigen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13.2 通讯作者 2.Using a single hydrophobic-intera ction chromatography to purify pharmaceutical-grade supercoiled plasmid DNA from other isoforms. Pharm Biol.,2013.1 通讯作者 3.Separation of supercoiled from open circular forms of plasmid DNA,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detection Cytotechnology,2011.1 通讯作者 4.TCR mispairing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T cells was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Mol Biol Rep,2010 通讯作者 5.Influence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on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growth plate chondrocytes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2008 通讯作者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成果(获奖项目、论文、专著)名称 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 署名次序 1.抗原诱导TCR Vβ基因表达特征(之三):共刺激T细胞、APC细胞结合放化治晚期的临床研究 广东省科技创新二等奖(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总工会、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4年10月) 第一 2.抗原诱导TCR Vβ基因表达特征(之二):McAb共刺激诱导TCR Vβ基因表达与抗肿瘤研究和应用 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11月) 第一 3.抗原诱导TCRVβ基因表达特征(之一)与疾病临床阶段评价 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 第一 |
2.课程团队
课程团队结构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专业技术 职务 | 学科专业 | 在本课程中 承担的工作 | 签字 |
黄树林 | 男 | 1953.3 | 教授 | 分子生物学 | 主持课程建设/主讲理 论课程/辅导答疑/ 课程设计 | ||
胡丽莉 | 女 | 1979.9 | 讲师 | 分子生物学 | 主讲理论课程/担任实 践课教学、辅导答疑 | ||
刘剑 | 男 | 1970.11 | 副教授 | 分子生物学 | 主讲理论课程/担任实 践课教学、辅导答疑 | ||
张巨峰 | 男 | 1973.2 | 副教授 | 分子生物学 | 主讲理论课程/担任实 践课教学、辅导答疑 | ||
陈伟 | 男 | 1980.3. | 讲师 | 分子生物学 | 主讲理论课程/担任实 践课教学、辅导答疑 | ||
邵红伟 | 男 | 1976.1 | 副教授 | 分子生物学 | 主讲理论课程/担任实 践课教学、辅导答疑 | ||
课程 团队 整体 素质 及青 年教 师培 养 | 课程团队(含优秀的教育技术骨干和行业背景专家)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针对本课程前沿性强、实验技术所占比重大的特点我们选拔培养教师与技术员。本课程组形成了良好的责任意识、团队文化及合作精神。建设了一支学历高、实力强,老中青年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富有创新力和活力的教师队伍。 1.优良的学历、知识结构 本课程组6名教师中,获博士学位的4人(其中博士后2人)、硕士学位2人(其中留学归国教师1人,在读博士生1人)。优良的学历、知识结构,较好地适应了教学及教改的要求。 2.较好的年龄结构 本课程组55岁以上的教师1人,30-45岁的中青年教师5人。平均年龄41岁,老中青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教改创新性强。 3.广泛的学缘结构 本课程组师资学缘广泛,专业结构优良,我们兼容并蓄各院校优良的学术思想和教 学方法,为保证和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讲教师学缘结构情况见下表:
姓 名 学 位毕业院校 专 业 研究方向 注 黄树林 硕士 武汉大学 临床医学 肿瘤分子免疫归国留学人员 胡丽莉博士 中山大学 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刘剑 博士 日本九州大学 临床医学 分子生物学博士后 张巨峰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后 陈伟 硕士 厦门大学 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在读博士 邵红伟博士 中山大学 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4.合理的职称结构 本课程组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团队成员获得过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并荣获省级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奖和广东省“教学名师”称号及多项校教学优秀奖,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好评。教学团队的合作精神好,学习能力强,中青年教师成长空间大。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措施: 1、课程组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及培养目标,并指定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具体负责培养; 2、大力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课程组采取听课、研讨等活动,同时要求青年教师在担任主讲任务前必须在教研室对课程的主要章节进行试讲,鼓励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 3、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培训班的学习和参加相关的一些学术研讨会,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4、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本教学团队1名年轻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5、鼓励青年教师申报课题。 成效: 1、在老教师的支持与鼓励下,青年教师讲课水平逐步提高,已经能够独立走上讲台,学生评价逐年提高,已具备独立带实习、讲授部分章节,上好每一堂课的能力; 2. 近三年,学生对青年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均为优良; 3.青年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张巨峰、胡丽莉、邵红伟); 4.青年教师胡丽莉被评为2012-2013年度学校“优秀教师”; 5.青年教师胡丽莉和邵红伟2012年度被评为校级“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对象。
| ||||||
教学 改革 与研 究 |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 努力探索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各环节内容,促进教学环节多样化。改变学生单一的考核形式,实施以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 (1)强化“精品”意识,提升课程质量水平 近年来,为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及教改的要求,本课程组教师的“精品”意识不断提高,课程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得以提升。2007年本课程已经建立起专门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网站,网站涵盖:课程简介、教师队伍、理论教学、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学术研究和师生互动8个二级目录。内容丰富,由专门的老师维护和及时更新。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明显的辅助作用。 (2)实施以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 生科院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经验基础上,采用以考核学生能力(包括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考试制度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具体实施的考核方式有:①实施实验教学综合性考核评价的多元化;②与课程相结合,考核形式多样化;③考核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教材建设 课程负责人和课程教学梯队十分重视教材的选用,选用《Genes Ⅷ》,作为理论课教材;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我们选用符合自己的实验教学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材《生命科学实验技术》为参考,根据学院具体实验条件,自己编写实验讲义。为了不断提高分子生物学实验水平,我们广泛收集了国内外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材,包括北大、清华等国内著名大学和国外优秀大学的分子生物学教材,并根据教学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进行实验内容的更新。另外,我们收集了许多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电影、flash动画等形象的素材,配合实验教学进行播放,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效率。实验讲义和电子实验教材的配合使用,教学效果较好。 具体教材及参考书目如下: 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材: 《Genes Ⅷ》,Benjamin Lewin编著 分子生物学理论课参考书: 《分子遗传学》,张玉静。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分子遗传学》,孙乃恩。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Turner等编著 《现代分子生物学》(2007年第三版,朱玉贤、李毅、郑晓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材: 《生命科学实验技术》,郝福英主编,2004.8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材参考书: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 J.萨姆布鲁克,1999,科学出版社 《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卢胜栋等,1999,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同时,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常向学生推荐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文献及参考资料,并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后作业,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及科研素养。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学习指定教材的基础上,课程组教师通过多个方面的渠道引导他们进行延展性学习。 (1) 通过网络下载了大量的中外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演示动画等方面的教学参考材料,自制教学课件库,供学生学习、讨论和思考。 (2) 指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书,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图书馆的馆藏书目,引导学生有选择的阅读一些相关的延展性读物,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4) 向学生推荐有关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专著、教材十余本(如《基因工程原理》、《分子遗传学》、《分子细胞生物学》、 《Genes Ⅷ》、《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等);介绍相关的专业杂志十余种(如《Science》、《Nature》、《Cell》、《PNAS》、《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等);并介绍有关的专业网站(如NCBI、生物谷、丁香园、小木虫等)。
3.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 为准确把握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多次组织课程教学老师集体备课,分析教学内容;组织师生讨论会,听取学生对教学“难点”“重点”上所存在的疑惑,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在讲解色氨酸操纵子时,利用动画效果,分解不同浓度色氨酸条件下色氨酸操纵子表达状况,这样的授课方法不仅使学生可以建立层次感,而且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弱化子区域内二级结构的变化,更容易理解弱化子机制;在结束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模式的授课内容后,开展“关于目前已经商品化的原核表达载体及其所涉及到的调控机制”的大讨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科研实际相结合,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实践环节改革(含实验课改革) (1)探索实践教学改革,设计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方案。 由于在实际的科研过程中,分子克隆的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目的基因的获得,而目的基因的获得就要求设计相应的引物从文库或者其他片段中获得,而目标基因的鉴定又需要进行序列测定和序列比对,这均需要生物信息学的知识。基于此,在实验总体设计上,以基因克隆为主线,整合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整个综合性实验涵盖了生物信息学(从GeneBank数据库查询所需要序列并对序列信息进行分析、应用引物设计软件和引物分析软件进行扩增引物的设计)和分子生物学(细胞总RNA的提取、运用RT-PCR进行基因扩增、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转化及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教学大纲中规定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教学组织上,实行小班教学,每3人一组,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考核形式上,一方面通过实验技能的考核检测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递交单份实验报告的考核形式,模拟本科生毕业实习考核形式,要求学生递交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大实验课程论文,最终考查学生对基因克隆的整个实验流程及运用数据库进行信息筛选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活跃教学气氛,巩固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申请课外科技创新项目,引导他们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 以“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为基地,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学生积极申报课外科技创新项目。03-08级学生申报和延续申报的“B7-2基因的克隆和真核表达”、“Survivin-DEX3与Survivin-2B相互作用的研究”、“HLA-I分子的表达增加对肿瘤细胞活化PBMC的影响研究”等很多项目均获得了资助。在这些项目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基因的克隆、基因的定点突变、基因不同剪接体的相互作用、基因的表达与定位等方面的研究,使学生加深了对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能锻炼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和合理运用 |
3.课程建设
详细介绍课程持续建设和更新情况,以及转型升级为资源共享课情况:
1、教学内容改革 《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广泛渗透,相互促进,在课程教学体系中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下启《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课程,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完善,为凸显精品课程作用,从2010级学生(2012年上分子生物学课程)开始,课程采用新版的《基因Ⅷ》中译版为本科生教材,将原来的10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36学时)增加到180学时(其中理论课108学时,实验课72学时),增加了基因组及基因组学、RNA的调控、表观遗传效应等内容,紧跟学科发展。课程内容也做了重新编排,并开设综合性大实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性和动手能力。
2、综合性实验课程建设 探索实践教学改革,设计课程的综合性实验方案。实验教学学时72学时,分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以基因为主线,从基因的提取、多态性检测到基因的表达,包括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目标基因PCR扩增、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细胞总蛋白质的提取、定量以及Western Blot杂交等,都是在生物(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方面应用非常广泛的检测技术,有很强的实用性。第二学期以基因克隆为主线,涵盖了细胞总RNA的提取、RT-PCR扩增目的基因,扩增产物与载体的连接、转化以及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基本能够适应分子生物学科研的需要。考核形式上,一方面通过实验技能的考核检测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递交单份实验报告的考核形式,模拟本科生毕业实习考核形式,要求学生递交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大实验课程论文,最终考查学生对整个实验流程掌握情况及实验结果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活跃教学气氛,巩固教学效果。
3、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建立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将教材、教学辅导材料及电子教案等课程资源全部上网,并逐步上传课程影像资料。建设自测系统、题库、试卷库、案例库、学生作业库、学生优秀作品库等,及时维护和更新,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目前已经建立的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涵盖:课程简介、教师队伍、理论教学、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学术研究和师生互动8个二级目录,开发了后台动态更新模式网站,内容丰富。通过对各章节的知识特点与内容细致分析,综合汲取了各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使之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明显的辅助作用。网站的地址: http://jpkc.gdpu.cn/2jpfzswx/Course/
4、 探讨多种教学和考核模式 为改变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思维不连贯、知识分割的现象,积极探讨多样化的教学和考核模式。采用分子生物学大讨论(课堂讨论或者给定题目小组讨论后提交报告)、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此类活动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培养合作精神。例如在结束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模式的授课内容后,开展“关于目前已经商品化的原核表达载体及其所涉及到的调控机制”的大讨论,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讲授DNA甲基化时提出“如果在不同甲基化程度的基因上游加上增强子,那么基因的表达情况会出现怎么样的变化”,指导学生分析基于问题进行的科学实验结果,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学年末期开展一次分子生物学知识竞赛,将两个学期的内容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学生将分割的知识结合起来,培养连贯思维方式,有可以通过活泼轻松的竞赛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以科研促教学带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并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实现向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我们鼓励学生针对课程部分章节设计课题写标书,积极寻求学院老师的指导,申报省、校等各级大学生课外创新项目,申报生科院“国家级创新人才实验区”的课题,或直接参与学院老师的科研项目,将所完成的实验课题形成实验报告,完成从基础、专业知识积累到专业实践训练的过渡。
5、师资队伍建设 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理念的指导下,以科研促教学(将科研思维、成果融入教学中)为特色,团队将教学与科研工作结合,积极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通过科研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形成一支能适应社会的,有能力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交叉融合,能将生物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与健康的高起点创新应用型教学团队。
|
4.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
作为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从分子生物学发展历史入手,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定义,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分子生物学取得的重大科学发现以及对当今高技术发展的影响。通过介绍染色体与遗传信息载体DNA,了解染色体与DNA 的相互关系,从生物大分子的水平来阐述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DNA复制、突变修复和DNA的转座等),及基因表达(DNA到RNA再到蛋白质)这两个重要的生命过程;将重点讲解原核和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等。通过与实验课相结合,系统地介绍与基因克隆相关的DNA重组技术,使学生们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另外,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阐述疾病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探讨生物有机体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的关系,最后介绍基因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学院制定新培养方案的大前提下,创新性的提出以Benjamin Lewin编著的《Genes Ⅷ》为本科生分子生物学教材,将原本的108学时增加至180学时,其中理论课108学时(占60%),实验课72学时(占40%)。在教学内容上,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内容进行统一的协调,避免内容的重复,增强学生的条理性。
5.课程资源
资源特色 |
1、具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师资队伍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目前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绝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教师队伍始终保持着锐意改革、积极创新的开拓精神,在课程组内产生了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挑战自我能力,并将本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不断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另外,所有教师都活跃在科研第一线,把最新科研成果都融入教学当中,从而能在较高层次上传道授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有效提高。
2、具有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鲜明的课程特色 本课程借鉴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经验,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和课程特点,目前已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理念,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并形成鲜明的课程特色:(1)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丰富科研,注重理论实践结合,开拓实践性教学环境,进行创新班人才培养;(2)跨课程综合性实验,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材料,创新实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实际科研能力;(3)实施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性和设计性,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教改成效十分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
|
基本资源清单 |
1. 课程简介:课程简介、历史沿革、获奖情况 2. 教师队伍: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 3. 理论教学: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日历 4.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动画、教学录像、参考资料、作业习题 5. 实践教学:实验设计、实验大纲、教学讲义、实验教案、实验课堂、常用技术、实习基地 6. 创新教育:课外科研、创新基地、挑战杯竞赛 7. 学术研究:研究方向、承担课题、论文专著、成果专利 8. 师生互动:互动留言
|
拓展资源清单及建设使用情况 |
1、 文献资料 Structural basis for overhang-specific small interfering RNA recognition by the PAZ domain Short interfering RNA confers intracellular antiviral immunity in human cells RNA interference Human genes hit the big screen RNA interference demonstrates a novel role for H2A RNA interference RISC assessment RNA finds a simpler way RNA Chop, chop RNA Spreading silence Recognition of small interfering RNA by a viral su Rational siRNA design for RNA interference Modulation of HIV-1 replication by RNA interferenc Gene expression RNA interference in adult mice Dissecting HIV-1 through RNA interference A resource for large-scale RNA-interference-based screens in mammals
2、作业习题 01-选择题题库 02-填空题题库 03-问答题题库 04-名词解释题库
以上资料均已在网上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 |
6.课程评价
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社会使用评价等: 自我评价: 广东药学院“分子生物学”课程组,以黄树林教授为负责人,长期从事《分子生物学》教学及教学及实验方面的工作。课程组始终坚持认真、勤恳、敬业的优良传统,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积极改革、勇于创新。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快速的发展,我们更加注重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教学改革研讨会,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果,多人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并受到听课师生的一致好评。
同行专家评价: (评价表原件见:http://jpkc.gdpu.cn/2jpfzswx/Content.asp?c=309) 1. 周天鸿( 暨南大学副校长、生科院教授): 广东药学院生科院《分子生物学》课程在黄树林教授带领的教学团队共同努力下,已成为一门体系较为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深受学生欢迎和具有一定特色的课程。 据我所知,黄树林教授讲授《分子生物学》课已有多年,他秉承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该课程的特点,建立了科学的教学态度和理念,打造出该课程的竞争优势。在课程讲授中,他将课程的最新知识及动态引入课堂,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的实质并学以致用。 该课程建设了一支责任心强,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好,教学科研能力强,团结合作的教学团队,较好地发挥了中青年教师的骨干作用。课程的综合教学质量较高。 2. 马文丽(南方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黄树林教授是一位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科研实践经验的学者。据我了解,他开设《分子生物学》已有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黄树林教授有较宽的学术视野,紧跟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他能够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及时引入课堂;在授课内容方面,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使授课内容丰富生动;在授课方式方面,他注重开发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得到大幅提高。在教学风格上,他语言精练,深入浅出,注重实践;对课程的重点、难度的安排适度。由于他在该课程中投入了大量精力,不仅使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同时还带出了一支较好的教学队伍。 3. 吴文言(中山大学生科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授): 黄树林教授多年专注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研究和讲授,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教学方面一直秉承严谨、科学的治学理念,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同时紧密跟踪该学科的前沿动态,将该学科最新的动态信息引入课堂,从而形成了该课程的较强优势。 黄树林教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本科生的特点,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在授课内容上,由表及里,深入浅出,观点新颖,重点突出,语言精练,深受学生的好评。 总之,黄树林教授以自己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深厚学术造诣和优秀教学水平得到了同行和学生的尊重和欢迎。
校内教学督导评价: 陆幸妍:(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 黄树林教授讲课条理清晰,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表达生动,深入浅出,课堂上互动性好,有比较好的节奏感。加之理论联系实际恰当,吸引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并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院督导组多次随机听课都得到一致好评。
周宏兵:(广东药科大学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 《分子生物学》要求授课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该课程组教师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几位主讲教师在学生评价中都获得优良。课程组各位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及综合能力作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学生评价: 1.学生网上测评结果 课程负责人黄树林教授所任课程近三年在我校教务处组织的学生网上测评中,各项指标均为优秀,总的平均分高于全体教师平均测评的分数。同时,学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组教师的总体评价较好。特别是近三年来,学生对本课程任课教师的评价满意度较高,均高于本学院全体教师测评的平均分数。 2. 学生对主要任课教师的评价 Ø 陈志宽(10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黄树林老师教授灵活多样,旁征博引,将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的科研成果相结合,以浅显的比喻描述深刻的道理。他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激发了我们的想象能力。 Ø 尹美娴(10级生命技术专业学生):“分子生物学”是我们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上学期上了黄树林教授的分子生物学课,收获颇丰。黄老师知识渊博,个性平易近人,勉励同学要知识扎实、富于实践精神。这些都是最大的收获。 Ø 张云开(10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黄树林老师讲课非常干净利落,因此经常可以直击知识的要害,冗余的内容少了,同学们就更容易对课程产生兴趣,对整体的框架也就能有更好地了解。 Ø 阎文霞(10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比较难的一门课程,但是,黄树林老师生动、新颖的授课方式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Ø 潘燕芬(10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本门课程老师教学严谨,态度认真,责任心强,教学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且教学经验丰富。能够全面阐述本专业领域知识,能很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同学们自己动手能力,帮助同学消化吸收理论知识。 Ø 李子杰(10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课堂上,黄树林老师没有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而是以课堂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授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并且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介绍给我们。这种讲课方式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不仅学到了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思考问题。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都较好的掌握了这门课程。 Ø 董信怀(10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老师治学态度非常严谨,对学生的要求严格,循循善诱,努力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老师的备课内容丰富,不单以书本的知识为授课内容,还增加了许多课外相关内容,使学生增加了更多的知识。
|
7.学校政策支持
1. 完善的政策配套支持:为了鼓励精品课程建设,我校专门颁布了《广东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条件》(广药[2005]220号),对精品课程的内涵与目标、申报与评审及其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鼓励各二级学院和部门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强建设力度,重点扶持。 2. 充足的专项经费支持:学校给予了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上的支持,采取分期拔款的方式,省级精品课程提供配套经费;校级精品课程给予1.2万元专项建设经费;本院“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项目为课程建设划拨经费5万元。今后,还会进一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3. 统一的专业技术支持: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组成了一支精品课程技术支持小组,指派专人维护精品课程服务器,对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网页和多媒体制作等方面进行高水平技术支持。 4. 精细科学的管理:建立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采取一年一次的中期检查的方式,全面了解精品课程和精品扶持课程建设进展情况,检查合格的课程才可拔后续经费;不合格不予划拨,须限期整改,以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质量。 |
8.承诺与责任
1.学校和课程负责人保证课程资源内容不存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问题;
2.学校和课程负责人保证申报所使用的课程资源知识产权清晰,无侵权使用的情况;
3.学校和课程负责人保证课程资源及申报材料不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的相关规定,可以在网络上公开传播与使用;
4.申报课程入选后,学校和课程负责人同意在省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上向全省高校免费共享。
课程负责人签字:黄树林
学校公章:
日期:2013.3.18
9.学校推荐意见
本课程借鉴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经验,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和课程特点,经过5年的建设,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理念,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了一支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教改成效十分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为珠三角地区培养了理论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从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估,本课程处于广东省高校同类课程的优秀水平。
(公章) 负责人(签字):朱家勇 2013年 3 月 18 日
|